2025-08-27 11:11:14
文章来源: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
阅读:1
“妈名下那套老房子,手续早就办妥了,你可以安心去忙自己的事了!”2023年深秋,在上海宝山某地,袁坤刚结束为期一周的奔丧,正准备返回国外继续工作,这时接到了哥哥袁策打来的电话,电话里,袁策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番话。袁坤站在父母居住了三十年的老式公房楼下,望着三楼那扇熟悉的窗户,只见窗帘紧闭,仿佛将他与过往的回忆彻底隔开。
袁坤是家中幼子,二十年前出国留学后便定居海外,每年仅在春节时匆匆回国待上几天。父母的骤然离世,将他平静的生活彻底搅乱。而哥哥口中的那套房子,是父母半生的积蓄,也是他们兄弟俩共同继承的遗产,怎么就“手续早就办妥了”呢?
为了弄清真相,袁坤辗转联系到北京冠领(上海)律师事务所。律所经过研判后接受了委托,指派律师李今、陈红印代理维权事宜。
随后,两位律师通过调取户籍摘抄文件,确认袁坤与袁策均为法定继承人。在向法院申请调查令获取房产交易档案后,一个关键问题浮现出来。2022年3月,袁策在袁坤不知情的情况下,与母亲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,将涉案房产以低于市场价五成的价格过户到自己名下,且银行流水没有任何购房款转账记录。
更重要的是,律师查询到袁母当时的病历,显示她因轻度阿尔茨海默症,认知功能已出现明显障碍,签约时间恰好与就诊时间重合。“从法律角度来看,这份合同存在程序瑕疵,且违背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愿,构成无权处分。”冠领律师拿着证据材料,向袁坤详细分析道,“我们将以‘确认合同无效’为由提起诉讼。”
2023年11月,案件在上海宝山法院开庭。庭审现场,袁策坚称合同是袁母自愿签订的,并提交了邻居证言作为佐证。
面对对方的攻势,律师逐一呈上袁母的病历、就诊缴费单以及房产市场价评估报告:“涉案合同签订时,袁母认知能力受损,无法清晰表达真实意愿;且交易价格远低于市场合理水平,不符合正常房屋买卖逻辑,足以证明签订该合同并非袁母真实意愿。”同时,律师援引《民法典》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及无权处分的规定,进一步强化论证。
庭审结束后,法官考虑到双方是亲兄弟,建议袁坤撤诉庭外调解,但袁坤内心十分挣扎:“毕竟是血脉亲情,我也不想把关系闹得太僵。但一想到自己作为法定继承人的合法权益流失,又实在不甘心。”关键时刻,冠领律师耐心地进行疏导:“调解并不等于妥协,我们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,为维护您的权益争取最大空间,同时也给亲情留一条退路。”
此后一个多月,冠领律师陪同袁坤与袁策进行了六轮调解。每一次调解,袁策都试图压低补偿金额,甚至以“不孝”指责袁坤,称他多年在国外,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本就不多。
面对袁策的强硬态度,冠领律师始终保持理性,从诉讼成本、时间和精力消耗以及遗产法定分配原则等角度,向袁策分析利弊:“若案件进入二审,不仅耗时更长、费用更高,最终判决结果也大概率会支持合同无效,届时您可能需要承担更多责任。不如现在协商解决,既节省成本,也能维系兄弟间的基本情分。”
2024年1月,在冠领律师的不懈努力下,袁家兄弟终于达成调解协议:袁策分期向袁坤支付30万元遗产折价款,涉案房产归袁策所有。当天,袁坤带着写有“正义之卫士,法律之楷模”的锦旗来到冠领律所,眼眶泛红地说:“谢谢你们,不仅帮我要回了遗产,更没让这场纠纷毁掉我们的兄弟情。”三个月后,30万元折价款全额到账,案件圆满落幕。
(文中人物除代理律师外均为化名)
撰稿人:凌浩
审核主编:张冠彬